國內分子診斷市場現狀
(一) 分子診斷發展迅猛,但上游技術創新有待加強
分子診斷行業上游包括檢測儀器、診斷試劑、耗材等產品供應商,是以研發和技術創新為主要競爭力的產業領域。下游行業是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,包括醫院、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機構、科研機構等,主要以醫療服務為主要產業支撐,受到上游產業的極大制約。
發展上游高端原創技術,不僅是分子診斷相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也是我國基因檢測行業以及精準醫療發展的關鍵因素。目前國內基因檢測市場雖一片繁榮,部分技術和產品已經趕超國際先進水平,但國外技術壟斷現象還較為突出,真正擁有自主創新核心技術的民族企業較少,大多數機構仍處于下游的檢測服務端,上游技術的創新及新技術平臺的開發有待加強。
(二) 分子診斷國產化加速推進,測序儀國產化剛起步
伴隨著分子診斷市場的逐漸擴大化、基因檢測相關儀器設備大批量涌現,目前主要有核酸提取儀、PCR擴增儀、核酸分子雜交儀、基因芯片儀和基因測序儀等。在技術相對容易攻破的中端儀器領域,如核酸提取儀、PCR擴增儀、核酸分子雜交儀、基因芯片儀國產化已經成型,并逐漸占據主要市場,而基因測序儀國產化才剛剛起步,測序設備、耗材技術門檻較高,主流測序設備及技術基本掌握在少數幾家歐美公司手中,Illumina和Thermo Fisher兩家公司合計占據全球約90%的市場份額,已經形成寡頭壟斷格局。2017年作為國產測序儀創新的元年,華大基因、瀚?;虻绕髽I都已推出自己的測序儀,隨著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出現,中國的高通量測序企業正在向自給自足的方向發展。
(三) 臨床分子診斷項目不斷增多,但仍然以感染性疾病檢測為主
目前國內分子診斷應用主要以感染性疾病檢測為主,如肝炎、性病、手足口、結核、流感、血液傳染病等,主流技術為熒光PCR技術,是目前臨床分子診斷技術應用最為成熟的領域;而遺傳性疾病檢測方面,目前應用項目在增多,但仍主要集中在無創產前篩查和遺傳性癌癥檢測等少數項目;腫瘤個體化治療和藥物基因組檢測方面,應用項目也在增多。
據不完全統計,2017年感染性疾病篩查市場來看,病毒性肝炎產品檢測人份數占到感染性疾病檢測占比達到49%,增長最快的是HPV檢測市場,性傳播類病原體檢測及兒科感染性疾病、呼吸道病原體檢測也將是未來臨床市場的主要增長點。
(四) 重大疾病防控,分子診斷市場進一步釋放
2008年我國新發癌癥數量為280萬例,2015年達到429萬例。我國近30%的新發癌癥(宮頸癌、肝癌、鼻咽癌等)是由病毒等感染引起的,而歐美發達國家由于分子診斷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和普篩,使這一比例已下降到4%。
以宮頸癌(通過分子診斷篩查完全可防可控的癌癥)篩查為例,我國每年新發病例超過13萬,占全球的近30%,國內HPV檢測試劑獲證產品雖超過70余個,但中國3.5億的適齡人群采用基因篩查的覆蓋率不到2%,而西方發達國家覆蓋率為30%。因技術的便捷化和普及性優勢,HPV檢測將替代傳統的細胞學方法成為宮頸癌篩查的主流技術。201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推出《人乳頭瘤病毒(HPV)核酸檢測及基因分型試劑技術審查指導原則》對國內HPV檢測產品市場進行了嚴格規范,2017年還發布更新了我國首個《子宮頸癌綜合防控指南》,明確強調推薦使用HPV檢測作為宮頸癌初篩技術進行應用普及。我國有近3.5億宮頸癌篩查適齡婦女,面對如此龐大的篩查人群,簡便、快捷、準確顯得尤為重要。
(五) 建設沒有肝炎的未來
2017年2月第26屆亞太肝病研究學會年會(APASL)上,世界衛生組織(WHO)提出,2030年要全面消滅病毒性肝炎,將新發慢性乙肝和丙肝減少90%,把乙肝和丙肝死亡率降至65%,實現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療覆蓋80%的患者。2017年11月,由國家衛生計生委、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為貫徹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和《“健康中國2030”規劃綱要》部署,聯合制定發布了制定《中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(2017-2020年)》,進一步加強我國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,不斷降低疫情流行水平,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,明確了我國病毒性肝炎防控任務和規劃。作為防控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國內分子診斷企業正聯合WHO、國家民政部(中聯肝健康促進中心)共同推進消滅丙肝公益項目。自2013年高敏肝炎病毒定量檢測項目列入國家臨床檢測目錄以來,高敏肝炎病毒定量檢測對慢性肝炎患者病毒載量監測、抗病毒治療監控、耐藥監控、治療方案選擇具有重大價值。國內廠家采用國際領先的超順納米磁珠核酸提取技術,開發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5-10 IU /mL的高敏乙肝病毒核酸定量檢測試劑,促進我國乙型肝炎診療體系的技術創新,為我國推進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,建設沒有肝炎的未來做出貢獻。
(六) 加強分子診斷在血液安全檢測中的應用
在疾病傳播過程中,經輸血傳播疾病是危及公共健康的重要環節之一。WHO統計全球每年有近百萬人因輸入不健康血液或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、病毒型肝炎等傳染病。據衛計委統計,我國2016年無償獻血人次達到1400萬,采血總量達到2360萬單位。常規酶聯免疫吸附法(ELISA法)由于窗口期長,容易出現病毒變異和靜默感染漏檢等問題,核酸檢測(NAT)技術可以彌補ELISA法的不足。1997年,德國最早就開始采用NAT技術用于血液檢測,隨后歐美等發達國家也采用NAT技術。我國自2010年開始在12省的16個血液中心開展NAT試點,2013年衛計委發布《關于印發全面推進血站核酸檢測工作實施方案(2013-2015年)通知(方案)》,強調到2015年實現核酸檢測基本全國覆蓋。到2016年底血液篩查核酸檢測已覆蓋全國血站。從原來常規2遍ELISA檢測,到目前2遍ELISA檢測加1遍核酸檢測,確保血液安全。2017年11月,《中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(2017-2020年)》,再次提出確保血站血液乙型肝炎病毒、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檢測率全覆蓋,確保血液安全。
血液核酸檢測廠家國際上主要是羅氏和蓋立復,在國內主要也是羅氏和蓋立復進口產品占據半壁江山,國內主要廠家有科華生物,達安基因,華益美和上海浩源。進口產品在系統穩定性,試劑靈敏度等方面優勢明顯,現在國產產品在試劑靈敏度方面開始趕超國際產品,如圣湘生物研發的第五代血篩產品,試劑靈敏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
來源:《中國體外診斷產業發展藍皮書》